儿童呼吸衰竭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对近些年来新生儿死亡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儿童的死亡情况是由呼吸衰竭所致。呼吸衰竭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是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肌肉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机体组织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变或是意外伤害所致,一般临床病理表现为换气或是通气无法有效完成,从而导致其他关联系统或是组织发生功能性损伤。编辑者着重阐述使用气管插管和器械辅助通气这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纳并给予治疗的122例儿童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1例。对照组男38例,女23例,年龄3~18个月。治疗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5~17个月。两组患儿经诊断均符合呼吸衰竭的临川诊断标准。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症:呼吸急促、呼吸规律改变、心率快、头痛、烦躁不安、呼吸音减弱或是消失、惊厥、多汗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单纯性气管插管的治疗方法。单纯性气管插管主要是借助喉镜在直视下暴露声门后,从口腔中将导管插入气管中。首先:让病患的头部向后仰,双手将下颌托起,让病患的嘴张开;然后左手拿喉镜柄,将喉镜片放入口腔内,将舌体推向后侧满满推入,可以看到悬雍垂;让镜片垂直进入,直到露出会厌,挑起会厌露出声门;右手使用握笔姿势拿住导管的中上端,将右口角送入口腔,直到导管接近喉头时,再将管端移到镜片处,让导管准确进入声门;最后拔出管芯,将导管插入气管中,导管进入气管的深度在4~5 cm之间;完成插管后,需确认导管已经进入气管,然后再将导管固定。 (2) 治疗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机械通气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保护患儿的肺部,当患儿的呼吸功能衰竭时,患儿肺功能中残存的气量以下简称FRC,受到肺泡萎缩影响逐渐减少,导致患儿的肺部通气量显著下降,并出现明显的顺应性减少。传统机械通气主要是使用高气压保证患儿每分钟的潮气量与通气量。高压通气能够显著增强患儿支气管中肺泡的灌注量,但也会提高炎性介质,从而引发患儿心肺功能受损或是肺部机械性损伤,以下简称 VILI。所以,现阶段很多临床医生都认为使用机械通气的本质防止产生高通气压,认为最高的吸气压力需要维持在25.73 mm Hg (1 mm Hg=0.1333 kPa)。为了防止产生VILI,有关临床专家提出高碳酸血症的许可性概念,也就是说等血液中的pH值维持在7~7.2之间时,血液动脉中的二氧化碳压力水平可以提升到117.93 mm Hg,然而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血液动脉中的二氧化碳压力水平应控制在56.11~70.14 mm Hg之下。现阶段,在临床治疗小儿呼吸衰竭过程中,患儿血液中的pH值只要维持在正常水平下,血液中二氧化碳压力水平上升并不会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然而,当患儿血液中的pH值发生异常,生理性分流会上升明显。所以,为呼吸衰竭的患儿选取PHC机械通氧方式更安全,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因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窘迫导致患儿肺部组织受到损伤。 (3)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在临床诊断呼吸衰竭的患儿时,通常需要依靠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症和血气分析结果。目前可以将患儿的呼吸衰竭分成两种类型,Ⅰ型:主要表现特点为低血氧症,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或是水平值不高,主要是因为患儿的肺部血液失调,肺部中的气体产生弥散障碍,通常发生在早期或是轻度呼吸衰竭患儿中。Ⅱ型:氧分压减少,并且由于肺泡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提高,通常发生在呼吸衰竭严重的患儿中。在特殊环境中,Ⅰ型与Ⅱ型呼吸衰竭患儿病情分割界限不清晰,可以相互引发。Ⅰ型呼吸衰竭患儿的血氧分压值不超过48.76 mm Hg;Ⅱ型呼吸衰竭患儿的血氧分压值不超过48.76 mm Hg,并且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值超过 48.76 mm Hg。 (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