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医疗器械分类
百科
品牌
数据库
专属代理VIP渠道
您关注的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提交电话,厂家马上单独电话您价格!

可吸收穴位埋线

【导读】

  可吸收穴位无菌穴位埋线采用胶原蛋白材质,吸收速度较快,持续刺激穴位。该产品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将这种疗法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肥胖、哮喘等疑难病、慢性病、疼痛病,以及人体疲劳综合症等。


穴位埋线起源于石家庄,西医埋线的发明人为陆建,中医埋线的创始人为任树森,两种埋线的区别在于指导理论不同,2005年,国家卫生部对于中医穴位埋线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将其列为"百年百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2007年,在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首先于2007年在河北省批准成立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埋线疗法专业委员会",这在官方学术领域为第一家.<<河北日报>>予以了报道,在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推荐下,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王国强部长主编的<<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任树森编写了第八章<<中医穴位埋线>>,将中医埋线疗法列为中医适宜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其中穴位埋线的操作手法为"任氏两快一慢"此手法被重点推广,此书已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为配合中医埋线疗法的推广.2011年任树森主编了<<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一书,此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向全国发行,现已再版发行。

29.jpg


穴位埋线技术是根据针灸学和现代物理学理论,通过将可吸收线埋入穴位,达通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现代针灸技术。穴位埋线技术是针灸的延伸,其作用原理与针灸治病原理相似。人体十二经脉肢节;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处于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的针刺和可吸收线刺激人体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埋线技术适用于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等疾病的治疗,特别对肥胖症、中风症、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腹泻、慢性胃炎、胃痛、功能性消禁、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有较好疗效。

23.png


穴位埋线疗法能调理人体经络,使人的经络畅通。人体十二经脉内连于脏腑,外达于肢节。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将这种疗法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肥胖、哮喘等疑难病、慢性病、疼痛病,以及人体疲劳综合症等。

24.png


穴位埋线的治疗周期比较长,一般情况下是20天到30天为一次。穴位埋线操作一次就可以,避免针灸带来的恐惧。它不仅能够减肥,还能够改善体内的微循环还有内分泌,促进胃肠道还有体液的代谢。因为它是针灸治疗,在减肥的同时可以调理身体的其他一些情况,比如说月经或者其他一些病症,也可以通过穴位埋线达到一个改善体质的目的。

1埋线疗法所采用的针具及线体均为一次性的医疗产品,保证一人一针,用后按规定销毁,避免了医源性交叉感染,保证安全卫生。

2埋线后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是正常的,是刺激穴位后针感得气的反应。体质较柔弱或局部经脉不通者更明显,一般持续时间为2~7天左右。

3埋线后6~8小时内局部禁沾水,不影响正常的活动。

4局部出现微肿、胀痛或青紫现象是个体差异的正常反应,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较慢,对线体的吸收过程相对延长所致,一般7~10天左右即能缓解,不影响任何疗效。

5体型偏瘦者或局部脂肪较薄的部位,因其穴位浅,埋线后可能出现小硬节,不影响疗效,但吸收较慢,一般1~3个月左右可吸收完全。

6女性在月经期、孕娠期等特殊生理期时期尽量不埋线,对于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后期患者可由医生视情况‘辨证论治’埋线。

7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疤痕体质及有出血倾向者等均不宜使用此法。

8此疗法为绿色、无毒副作用,分为埋线治疗期(15天埋线一次,三次为一疗程)和埋线巩固保健期(1~2个月埋线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9埋线期间主要忌食:油、糖。禁食:羊肉、猪肉、糖类、面食、核桃、瓜子、花生、咸菜、泡菜、动物内脏、咸鸡蛋、松花蛋等。

10可食用食物:蔬菜类:以黄瓜、冬瓜、芹菜为最好。

肉类:可选用牛肉、鸡肉、兔肉、鸭肉、虾肉、鱼肉等。

蛋类:以煮鸡蛋、茶鸡蛋、牛奶、豆浆为主。

水果类:可选草莓、酸梨、西红柿、苹果等。

11埋线后宜避风寒、调情志,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2如果埋线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者,请与医生联系,以做相应抗感染处理。


1.套管针埋线法:局部皮肤消毒后,取一段适当长度已消毒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放入套管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穴位,另一手持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的深度,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埋置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2.埋线针埋线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一手镊取1cm左右已消毒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将线中央置于麻醉点上,另一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45°角刺入皮下,将线推入。也可将线套在埋线针尖后的缺口上,两端用止血钳夹住,一手持针,另一手持钳,切口向下,以15°~45°角将针刺入皮下。缝线完全被置入皮下后,再适当进针0.5cm,然后退针,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

3.医用缝合针埋线法:在穴位两侧1~2cm处,用碘伏作进针点标记。皮肤消毒并做局部麻醉后,用持针器夹住带有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肤并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线头完全进入皮下。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


  • 索引
  • 可吸收穴位埋线发展史
  • 可吸收穴位埋线简介
  • 可吸收穴位埋线适应症
  • 可吸收穴位埋线优点
  • 可吸收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可吸收穴位埋线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