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担架的发展和类型
发布日期:2017-02-20 | 浏览次数:
 一、军用担架的发展史

 

军用担架伴随着战争产生、发展和完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早期对阵地伤员的抢救仅限于徒手的背、抱、搀扶、拖拉等办法,目的是脱离战场环境,避免二次损伤。整个伤员搬运过程对施救双方都是痛苦的,但实际结果却是伤员难以存活。原因是由于当时医学水平的落后,对人体结构和致伤机制不了解,许多四肢、脊柱骨折以及颅脑外伤等伤部,因体位和运动过程的冲击导致伤势加重或死亡。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总结,最符合生理特点和医学要求的搬运工具——担架孕育而生。首先出现了以树枝、竹竿、服装、床单、门板、靠椅等制作的搬运工具。由于品类较多、品种繁杂、形式多样,这种“春秋战国”式的装备格局,增加后勤生产和补给难度。为了提高维修性、使用安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设计逐步规范化。

 

1886年,当时的俄国军队研制和使用了标准的“野战担架”,担架面为帆布,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12年德军首次使用了“12”型制式担架,担架面为有机纤维,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20~1938年,瑞士军队和德国军队又在“12”型担架基础上在两杆之间增加了金属铰链,使把手能伸缩。苏美英等国也在此期间使用了类似的担架,这是目前外军使用的制式担架的前身。二次大战期间,军用担架形成了以制式担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1949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对担架的主要尺寸及重量做了统一规定,使担架标准化向前迈进了一步。此后,华约和北约都形成了各自的标准。华约解体后的东欧各国仍延袭原标准并不断改进提高。目前,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特种担架相继出现,以提高救治的质量且满足不同勤务需要。

 

二、军用担架的分类 

 

1. 通用(标准)担架 

 

这是采用统一规格的制式担架,一般保证在军兵种间、不同勤务部门间互换使用,不太强调外观,以实用为主。折叠式担架的折叠方式能做到展收迅建、不影响战术使用。其基本结构由担架杆、担架面、支腿、横撑、固定带、把手等组成,有的配有头垫、输液架、担架长支腿等选装件。目前常见的外形,包括直杆式、两折式和四折式 3种。部队可根据不同战术背景使用相应的担架种类(部分国家规定:直杆式担架适用于大型救护所及医院;两折式担架适用于阵地抢救;四折担架适用于特种部队。)由于通用担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制式化,因此在其基础上为各种伤员后送工具提供了具有附加担架功能的接口条件。目前通用担架可与不同运输工具结合,作为伤员运送载体,能适应不同军兵种伤病员搬运或长途运输后送需求。  

 

据1989年7月1日颁布的“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国家标准,我国成年男性90%为1754mm以下,95%为1775mm以下,99%为1814mm以下。因此参照国际标准制式生产的担架同样适用与我国。如ISO标准长为2 290 mm ,宽58 5 mm,高13 5~175 mm。其设计要求,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展收迅速,主要适用阵地抢救环境,同时也适用海军舰艇内部的狭小空间、飞机和直升机的内部空间、陆上运输工具的内部空间等;金属部件表面光滑,伤员接触面材料舒适,不会加重伤病员伤情,尽量减少伤病员痛苦;担架材料适用范围广,便于洗消;坚固耐用,使用安全可靠,不含易失落零件;携带、使用、维修方便;最后是成本低,制作材料来源广,便于批量生产。  

 

2 . 特种用途担架  特种用途担架用于在不同气候、地形、战位或作战条件下不允许使用通用担架的情况下后送伤员时使用的担架。根据其使用范围和用途,种类较多,一般分为:

 

1)山岳丛林担架:可用于山岳丛林、招泽地等特殊环境地域,如篮性担架、马鞍组合担架、无杆非刚性担架、真空褥垫式担架、铲式担架、船形拖板担架等;2)海上急救用担架:适用于海区环境,如海上漂浮式担架、罗宾逊担架、斯托克斯担架、筐式担架等(国外舰艇上随处可见垂直固定在走廊壁上和扶梯拐弯处的“罗伯逊”、“斯托克斯”等多种担架。2~3副为一组,在美军巡洋舰上有4种50副,护卫舰上有2种15副,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3)雪地沙漠担架:可用于雪地、沙漠等特殊环境地域,如雪撬担架、部分多功能担架等。

 

4)根据伤员伤情特点设计的特种担架。如:MILLER全身固定夹板担架、多部位骨折固定担架、软式手提战术担架、烧伤伤员用的吸附式无纺布担架等。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