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技术市场,国产医疗器械如何突破技术瓶颈?
发布日期:2019-05-30 |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迅速发展,产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期待,尤其是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列为重点并“升格”为国家战略产业。不可否认政策红利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医疗行业市场是个技术市场,而国产医疗器械技术实力的缺失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自2013年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各项利好政策,刚刚结束的“两会”,医疗领域的话题又被热炒起来。针对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高端医疗器械被列为未来5年重点突破领域之一,针对国产医疗设备的转型升级,政策方一共下发18部文件,国家政策高度关注医疗器械发展,但是,医疗器械国产化光靠政策还不行,仍需技术发力,技术优势仍然是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所以,突破技术壁垒是国内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首要任务。

1、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明显投入不足。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总投入约占其总销售额的3%,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其总销售额的10-15%,国外少数大企业医疗器械研发投入高达15-20%。以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迈瑞公司为例,其年产值在70亿元左右,而美国强生公司年投入研发费用就近2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研发投入对于尚且走在起步初期的国产医疗厂商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消耗,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2、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端医疗设备都完全依靠进口,当意识到要做自主研发时,在数据、技术方面都是一片空白,技术研发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管理。医疗仪器的研发并不是单一的学科,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然而从药到器械在国内基础学科几乎没留下人才,因为短期内不会看到效益,有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后来不是出国就是转行,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其他任何一个专业所不可替代的,正是由于其的不可代替性,才造成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状。

3、各自为政,同质化和低价化竞争模式阻碍创新发展

医疗器械产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国产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截止2015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6000余家,绝大部分还是民营企业,能够投入研发的资金、人力十分有限。研发及人才力量不集中是问题的关键,学习国外有关企业的经验做法是非常必要的捷径,但先进技术有专利保护且保密严格,难以学习或仿制。要解决眼下的困境,一方面是按照相关程序,引进其他公司的优秀专利技术,引进吸收,提高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展开企业间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创造竞争优势,通过技术交流,为企业创新开辟新路径。

北京安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一所致力于医疗器械方面的服务,安通臭氧治疗仪是国产中的佼佼者,即所有优点与一身。认真做技术,把最好的服务带给大家,突破国产医疗的瓶颈。

微信图片_20190514164745
文章推荐

北京安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东方医疗器械网客服中心

025-86978335

025-86978335

933
产品
258
文章
124207
浏览量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