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国产医疗器械市场冀望于政策扶持
发布日期:2012-06-02 | 浏览次数:
无论是从医疗器械产业,还是从保健器械产业反馈的信息来看,都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同时,缺乏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法规。行业人士认为,政府应严格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现象,同时出台多方面政策鼓励创新,这样才能让民族品牌在和国外品牌的竞争中,走向正确的方向。
国产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足1/3,有三成医疗器械企业缺乏自主生产能力。国内医械何去何从呢?
冀望于政策扶持
不过,在我国,无论是医疗器械产品还是保健器械产品,都存在广大的市场。比照国际健康器械市场,我国健康器械产业还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在发达国家,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产值占GDP的8%~15%,而我国仅占2%不到;医疗器械在全球医药市场的份额方面,美日欧达72%,我国民族工业产品仅占3%。
姜峰表示,在现在医改的大形势下,为改变以药养医,政府大力降低药品价格,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上药物有300多种,还会有更多的相关政策出台。“所以药品的销售额在医疗费用中的比例还要下降,那么什么要上升呢?只有治疗费和检查费,医疗器械产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专业医疗器械市场上,国外产品凭借技术实现了垄断。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原副会长郑全录教授表示,我国医用器械领域被跨国公司垄断。
“应当加强法律疏导作用,引导民族企业产品走向高端,防止医疗器械低水平竞争。”一位行业人士说。他表示,目前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只有一个医疗器械管理条例,还没有出台法律。“医疗器械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声、光、电、机械制造、化学、计算机软件等多个领域,哪个地方稍微改进一下就容易避开专利等知识产权,因此在惩罚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应该加强。”
保健器械行业在法律建设滞后上显得更为严重。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表示,虽然保健器械领域问题较多,但是并没有全国适用的法律法规,只有若干省份有一些地方法规约束。
根据中国保健协会对保健器械企业的调查,中国保健器械企业经营模式为生产加工的占61%,其中研发型企业极少;主要进行经销批发的占34%。在保健器械企业中,目前除了中脉、广东紫微星、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等几十家大企业外,其他企业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甚至有32%的企业缺乏自主生产能力,仅以经销批发、招商代理、商业服务为主,这些企业大部分出于基本维持生存的状态。
姜峰认为,在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产业化上,虽然政府有可能给予企业一定的资助,但是在产品注册、上市、采购方面仍然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对于整个创新链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于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来说,光政府的项目资助是不够的,还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政策的扶持,最终达到调动社会资本的结果。他认为,政府在行业规划及自律、设备配额和选型控制、集中招标采购的主导、限价及限制投资,产品注册,法规修订及修标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都会对健康器械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