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证书编号:(苏)-经营性-2020-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B2-20150023 Copyright ©南京瑞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2025 qxw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支持:北京易欧阳光律师事务所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治疗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药力作用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如灸疮,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脐中(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树叶、草茎等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进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并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可看做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妩......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晋唐时期,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医家把外敷法与经络腧穴的功效相线合,出现了穴位贴敷疗法。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代温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熬,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未病先防的思想。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合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明代的《普济方》《本草纲目》中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方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