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发展史
发布日期:2023-04-27 | 浏览次数:

  现代医学的起点普遍被认为是从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ey)1628年发表划时代的《心血运动论》算起。

  此后,伴随着生命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同一个症状,其背后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并不相同。比如肢体无力这一常见的神经科症状的背后,可能是脑部支配运动的“高级司令部”出了问题,医学上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也可能是执行运动指令的“作战部队”有了故障,医学上称为“下运动单位病变”。如何区分这两者,通过神经科医师仔细的体格检查,是能够作出判断的。但进一步深入,下运动单位包括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等多个部分,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仅依靠查体就无法清晰区分了。于是,人们想到用更加精确和客观的仪器进行区分。这种仪器就是肌电图分析仪,通过精细记录神经传导和肌肉运动时的电位与波形,并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准确定位出病变部位。

  非常有幸,协和老病历里蕴藏着中国肌电图发展历程的最初印记。公开资料显示,肌电图分析仪进入中国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肌电图分析仪。然而,一份协和老病历里的检查图,将中国第一份肌电图的历史往前推了30年。

  从检查单的记录中可以判断,这是在记录肌肉收缩时的肌电活动,包括放松状态和主动收缩状态。因为当时还没有真正的肌电图机,为了研究肌无力患者的肌电活动,从而帮助诊断,老协和神经科的医生开始尝试用心电图机结合表面电极记录肌肉电活动。

  原来中国第一份肌电图竟然早在1935年就已经完成,还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真正的肌电图分析仪时,协和神经科的医生就探索用心电图机和表面电极来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并用于诊断了。

  那么是谁完成了这份肌电图呢?从住院记录中看到,当时的管床医生就是协和神经科第一任国人主任——许英魁教授。许英魁1934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工作,任住院医师和助教。这个患者正是许英魁做住院医师期间管理的患者,出院诊断是重症肌无力,这也是中国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住院期间对患者详细的诊治以及出院后的长期随诊,加深了许英魁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也促成其随后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重症肌无力的论文。

1682573100474104.jpg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