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经颅电刺激仪在体重管理门诊的应用价值、使用方法及文献导读
发布日期:2025-04-23 | 浏览次数:
体重管理门诊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下属的专业部门,根据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及“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规划要求,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体重管理服务,主要是为了帮助个体达到健康的体重标准,预防和治疗与体重相关的慢性疾病,降低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全民整体健康。


随着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严重,体重管理成为现代医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传统体重管理方法主要集中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但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经颅电刺激仪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设备,在体重管理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


与正常人相比,肥胖患者纹状体中多巴胺D2受体数量减少,而且多巴胺D2受体的数量与肥胖患者的BMI值成反比。有研究发现,肥胖患者多巴胺D2受体数量的减少,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区域(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内侧皮层,前扣带回)的代谢活性降低和功能失调相关。


前额叶皮层活动较少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尤其是在受到诸如食物广告之类的提示时,从而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肥胖。此外,执行功能(即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的损害与肥胖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包括:认知灵活性,处理速度和决策能力。执行功能差的人更容易摄入含更多卡路里的食物。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是调节执行功能的关键脑区。其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主要负责高级的认知功能,比如:对饮食的认知控制,奖励评估,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维持,及运动计划。与体型偏瘦的人相比,肥胖患者餐后大脑DLPFC区域活性较低。然而在肥胖患者成功减重后,大脑DLPFC区域活性可再次升高。DLPFC区域的活性下降与控制饮食的能力降低有关,尤其是在肥胖的人群中。


使用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DLPFC区域对应部位的头皮,可能激活该区域的大脑皮层,进一步调整进食行为,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

图片
PART.01经颅电刺激仪在体重管理门诊的临床价值

经颅电刺激仪在体重管理门诊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通过辅助控制食欲、提升基础代谢率、改善情绪和依从性以及实现个性化治疗等多方面作用,为肥胖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体重管理手段。


01辅助控制饮食
许多肥胖患者存在食欲难以控制的问题,尤其是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强烈渴望。经颅电刺激仪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能够有效降低这种食欲冲动。临床研究表明,在接受一定疗程经颅电刺激治疗的肥胖患者中,约 70% 的患者表示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明显下降,日常饮食摄入量平均减少 15% - 20%,这为体重控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02提升基础代谢率
除了控制饮食,提高基础代谢率对于体重管理也至关重要。经颅电刺激可能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研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颅电刺激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平均提升了 8% - 12%。这意味着即使在休息状态下,患者也能消耗更多热量,加速脂肪分解和代谢,有助于长期体重控制。


03改善情绪与依从性
肥胖往往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体重管理效果。经颅电刺激仪在调节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对改善情绪有积极作用。它能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参与体重管理计划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提高体重管理的成功率。


04个性化治疗优势
每个患者的肥胖原因和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经颅电刺激仪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刺激的强度、频率和部位,实现个性化治疗。例如,对于因压力导致暴饮暴食的患者,可以重点刺激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对于代谢功能较差的患者,则针对性调节与代谢调控相关的神经通路,提高治疗效果。


图片PART.02经颅电刺激仪在体重管理门诊的操作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的操作方法,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1治疗前准备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当前身体状况、体重变化情况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信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测量,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经颅电刺激治疗。


设备调试:检查经颅电刺激仪的电极是否完好无损,连接是否正常。根据患者的头部大小和治疗需求,确保电极片的导电性能良好。打开设备电源,按照操作手册进行设备初始化和参数设置。


02 电极放置
确定刺激部位:根据治疗目的和患者个体差异,确定大脑的刺激部位。常用的刺激区域包括前额叶皮质、下丘脑对应的头皮区域等。使用头皮标记笔在患者头皮上准确标记出电极放置位置。


粘贴电极片:将准备好的电极片均匀涂抹导电膏,以降低皮肤电阻,增强电流传导效果。按照标记位置,将电极片紧密粘贴在患者头皮上,确保电极片与头皮充分接触,避免出现气泡或松动。


03治疗参数设置

刺激强度:初始刺激强度应从较低水平开始,一般为 0.5 - 1 毫安(mA),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强度,但最大强度不宜超过 2mA。在增加强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觉。


刺激频率:频率设置通常在 1 - 20 赫兹(Hz)之间。对于食欲控制为主的治疗,可选择较低频率,如 1 - 5Hz;对于提升代谢功能的治疗,可适当提高频率至 10 - 20Hz。频率调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进展进行。


刺激时间: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 20 - 30 分钟,每周进行 3 - 5 次治疗,一个疗程通常为 4 - 8 周。具体治疗时间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体重管理目标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


图片


PART.03经颅电刺激仪抑制食欲相关研究的文献导读


01《预期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抑制超重和肥胖个体食物渴望及进食的影响》

《The EffECT of Expectation 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to Suppress Food Craving and Eating in Individual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文献来源:Appetite 2019 年 5 月 1 日刊。


研究方法:74 名超重或肥胖成年人参与实验,告知他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抑制食欲的作用,然后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被告知接受真实 tDCS,另一组被告知接受假刺激,每组中又各有一半实际接受真实或假 tDCS,刺激参数为 2 毫安,阳极在右、阴极在左,靶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持续 20 分钟(真实)或仅在开始和结束时刺激 1 分钟(假)。


研究结果:被告知接受真实 tDCS 的参与者,无论实际接受的是真实还是假刺激,其食物渴望和摄入量均低于被告知接受假 tDCS 的参与者。研究指出,tDCS 作为饮食相关疾病治疗方法的科学验证取决于对期望效应的控制。


02 《重复性电刺激减少食物摄入量》

《Repetitive electric brain stimulation reduces food intake in humans》:


文献来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年 10 月刊。


研究方法:14 名体重正常的健康年轻男性参与单盲、基于编码、安慰剂对照、平衡、随机交叉实验,进行 8 天的每日 tDCS 或假刺激,在实验条件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刺激后,让参与者自由进食标准化测试自助餐。


研究结果:一周的每日阳极 tDCS 使总体热量摄入比假刺激减少 14%,且重复 tDCS 降低了自我报告的食欲评分。研究认为,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应用阳极直流电是减少人类热量摄入和食欲的有希望的方法。

图片

图片

文章推荐

深圳市艾利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东方医疗器械网客服中心

025-86978335

025-86978335

5
产品
4
文章
956
浏览量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