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动脉压迫止血敷料工作原理与材料科学
发布日期:2025-10-21 | 浏览次数:
动脉压迫止血敷料的止血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结合了物理机械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共同促成快速而有效的止血效果。理解这些机制对于正确选择和使用止血敷料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阐述其工作原理和材料科学基础。2.1 物理机械压迫机制

物理机械压迫是动脉压迫止血敷料最基本的工作原理。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敷料能够直接压迫血管破裂口,减少血流速度并为自然凝血过程创造条件。这一机制特别适用于高压力的动脉出血,因为动脉血压较高,单纯依赖生物化学机制往往难以迅速控制出血。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法的具体操作是将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后,再用纱布、棉花、毛巾等材料折叠成垫,置于敷料上,最后用绷带三角巾加压包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施加压力的均匀性和适当性,压力不足可能导致止血失败,而压力过大则可能引起组织缺血或损伤。

在介入手术后的应用场景中,动脉压迫止血器套装通过机械压迫方式实现血管止血。医生将导管插入患者动脉后,通过导管鞘将止血器主体推送到需要止血的部位。当止血器主体完全展开后,它能够紧密贴合在血管内壁,通过施加持续而均匀的压力使血管壁上的出血点迅速闭合。一些高级产品还配备压力监测器,能够实时监测血管内的压力变化,确保止血效果的稳定可靠。

2.2 生物化学促凝机制

除了物理压迫,许多现代动脉压迫止血敷料还包含生物活性成分,通过这些成分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加速自然凝血过程。两种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是壳聚糖和沸石,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凝血。

壳聚糖是一种从虾壳等甲壳类动物外骨骼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其止血原理基于电荷相互作用。壳聚糖在溶液中能够获得正电荷,而血小板和红细胞表面携带负电荷,这种电荷差异促使带负电荷的血细胞迅速聚集在穿刺点周围,形成稳定的凝块。研究表明,壳聚糖的这种促凝作用不依赖正常的凝血因子,即使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下也能发挥止血效果。此外,壳聚糖还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伤口被感染。

沸石是另一种常见的止血材料,它是一种微孔矿物质,能够快速吸收血液中的水分,浓缩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沸石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物理性的,通过快速吸收水分使血液成分浓缩,促进血栓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沸石与血液接触时可能产生放热反应,在使用时需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组织灼伤。


2.3 其他活性材料及其机制

除了壳聚糖和沸石,还有其他多种材料被用于动脉压迫止血敷料:

藻酸盐: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其中的钙离子可参与凝血因子活化程序,加速创口凝血和愈合过程。藻酸盐敷料具有高吸水性,能形成凝胶状物质覆盖伤口,提供湿润愈合环境。

纤维蛋白密封剂:包括液态和固态两种形式,通过模拟自然凝血过程的最后阶段,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封闭血管破损处。固态纤维蛋白密封敷料(DFSD)比液态更具优越性,能贴附在任何形状的伤口上,在2-3分钟内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高岭土和蒙脱石:这些粘土矿物通过激活内在凝血途径加速凝血过程,在一些军用止血敷料中广泛应用。

表:动脉压迫止血敷料主要材料及其作用机制

材料类型作用机制优点局限性
壳聚糖通过正电荷吸引负电荷的血细胞聚集不依赖凝血因子,具有抗菌活性凝块约2小时后会分解,需持续监测
沸石快速吸收水分,浓缩血液成分快速形成稳定血凝块可能引起放热反应
藻酸盐钙离子参与凝血因子活化高吸水性,形成凝胶保护伤口可能需要额外固定
纤维蛋白密封剂模拟自然凝血最后阶段适用于不规则伤口成本较高,准备时间较长
2.4 材料组合与协同效应

现代动脉压迫止血敷料往往采用多种材料组合的设计,以发挥协同效应。例如,一些产品将壳聚糖与藻酸盐结合,既利用壳聚糖的电荷促凝作用,又利用藻酸盐的高吸水性。其他产品可能结合物理支撑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在提供机械压迫的同时释放促凝成分。

这种材料组合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特性、力学性能以及与创面的粘附性等。理想动脉压迫止血敷料应当能够快速止住出血,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并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敷料的孔径结构也很重要,例如海绵敷料孔洞大小通常在100-300μm之间,这种结构有助于液体吸收,不易外渗,且不粘着伤口。

动脉压迫止血敷料通过物理压迫和生化促凝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出血类型、患者情况和可用资源选择最合适的止血敷料,以达到最佳止血效果。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