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关节软骨损伤和缺损修复策略
发布日期:2014-10-20 | 浏览次数:
拇外翻 (halluxvalgus.HX)由CarlHeu}e,于1871年首次提出’,指拇趾问外倾斜、第1骨向内侧倾斜的畸形性疾病,常伴拇囊炎和第 1>Y}骨头内侧疼痛随着对拇外翻病理改变刁}究的探人,X线的摄片方式也层出不穷,测量指标随之增多,这无疑给临床医生的实际)、让用带来了极大 困扰为f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拇外翻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现将拇外翻常用X线摄片力一法及观测指标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常用摄片方法
  根据摄片时足部的负重与否,可分为负重位与非负重位两大类。多数患者的真正畸形只有在负重后才能表现出来2有研究3J发现负重位拇外翻患者第1-2跄 骨间角增大程度明显大于正常人Chhaya等刊认为,单纯应用负重位或非负重位摄片均小能全面评钻足部的疾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同时拍摄负重位和非负 重位片,并注意对比。   

  1.1非 负重状态①足前后位(正位)片气摄片万法:患者仰卧屈膝,将足置于X线胶片上,足底紧靠暗盒,X线管焦汽与胶片距离为lm,井以15。的角度投射丁第 3>2骨基底该角度摄片,可清楚测得拇外翻角、>'}fi或趾间角、路楔角、远近端关'i面固定角并可据此评估第1序列性质及诸踌骨间关系。 ②足侧位片。患者体位同}_,X线束n头侧与垂直轴呈10。角聚焦于第3踌骨基底该角度摄片,优势在于可直观判断环肾的上抬或下沉程度,井可测量内外及前 后足弓角和内弓顶角等,用来判断足弓病变③足斜位片气包括足内斜位和外斜位内斜位:患者仰卧十摄影台.被检测膝部稍弯,足底部紧贴暗盒,对侧下肢仲直投射 中心在第3}'}骨底,这样可以显示所有足骨和各关节内斜位像外斜位:患者体位同上,然后主}_整个下肢外倾,使足底与暗盒成300}450,投射中心在 第2拓片底_此种摄片使得第1和第2踢楔关节问隙显影尤为清晰、通过以上摄片得到的影像能弥补侧位片上足骨间产生重影带来的不足。   

  1.2负 重状态①足正位片。患者直立十X线片盒卜,投照力回与人体纵轴成IS0角,球管距片盒lm,摄片条件50kV,6mA*如单足摄片则中心光束对准足丹骨外 侧部;如双足摄片则中心光束对准两舟骨之问位置。该体位摄片可测得拇外翻角、$}r骨间角等.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反映出负重状态下足部周围结构对诸骨排列的 影响②足侧位片。以X线片固定架使片盒直立,患者直立,小腿与地面垂直.并使足内侧紧贴于片盒,球管距片盒1m,与地面平行投射于殷骨上缘。摄片条件为 55kV,9.5mAs"},通过与非负重位的同角度摄片,可对-比评价负重前后足纵弓的变化情况。③足斜位片。患者站立于X线片盒上,X线束向内侧呈 巧。角,投射中点在第3}}i骨基底该片用于观察在负重位下的各足骨和关节的位置结构关系④籽骨轴位片它指患者在足部负重位拇趾背伸450的情况下拍 摄,X线束向籽胃长轴平行方网投照该片在显示籽骨移位和断籽关节退行性变方面有极大的优势而且通过此片还能测量各断骨头最低点和胫排侧籽骨最低点到足底的 垂直距离,据此来评估前足横弓的情况2观测指标拇外翻的病理改变复杂多样,必须通过X线测量对其畸形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以便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近年来, 临床常用的X线测量指标归纳如下。   

  2.1角度测量
  2.1.1外翻角(正位片)①拇外翻角(halluxvalgusangle,HVA)。常用于拇外翻诊断、分度分型和顶后评估~指第1断骨中轴线与 第1近节趾骨中轴线间夹角,正常<150,但许多学者在其评价拇外翻畸形力一面存在不同意见温建民等1’认为IIVA>150,或伴跻骨问 角>>8。时可诊断为拇外翻.井确定以下分度:HVA<25。为轻度;250}HVA<35。为中度;HVA,35。为重度。然 而,桂鉴超等[,z通过对第】序列的研究后认为可用HVA和其他角度一起做为拇外翻畸形分型的主要判断指标,并提出以下分度分型来评价拇外翻:I型.以趾 间角增大为主(,220);且型,单纯HV.1增大(,200);班型以近端关竹而固定角增大为主(,110>,而跄间角,150;1}型.以踢间 角增大为主,其又分为2个亚型,包括认a型断间角100-150,Wh型坏间角>>150,而近端关节面固定角在正常犷仓围内;、型,混合 y,>'}u间角>150,近端关节面固定角,1l0八I}').0}i趾骨关竹炎型。另外,文献报道,;拇外翻角和第1,2肠间角是评估拇 外翻手后疗效的良好指标综上所述,茧然以HV:A对拇外翻进行分度分型作为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沿用至今,但随着对拇外翻研究的深人,发现单纯测量HVi1 远不足以判断拇外翻的畸形程度,需结合其他测量方法共同评估,才能个而准确地进行综合评价②第2趾外翻角。常用丁拇外翻井发第2>'}il_外翻, 指第2趾近节趾骨纵轴与第2断骨纵轴间的夹角张文涛等}z提到拇外翻患者常并发第2趾畸形,建议对严重拇外翻患者进行手术设计时应该测量该角度并纠正第2 趾的外翻畸形〔)③第5$骨外翻角。常用于拇外翻合并小趾囊炎时,可能存在第5跄骨外翻,需测量此角度它指第5踢骨头颈部纵轴线与紧邻第51}骨内侧丹皮 质所做的平行线的夹角。李静等1i.报道治疗小趾囊炎,需测量此角度以评估疗效另外,有学者在定义第1拓骨轴线上存在小同的观点:①第l踢骨轴为其纵 轴;②在两个平而上均分l}}l骨{.然后连接两点并延长所形成的直线代表第11}7骨轴;③第1Ffl骨头关节面的中点和第l踢骨近端关节面的中点的连 线代表第1踢骨轴;④第工踌骨头的中心点和第1踌骨基底的中心点的连线代表第1断骨轴;③第1踢骨头的中心点和第1踌骨近端轴的中心点连线代表第1断骨 轴)Schneider等I17}对以上5种不同方法进行评价并发现用第1环哥头的中心点和第1iii骨基底的中心点的连线来代表第11}}'h轴最为精 确日_术后偏差很少张建中等5’报道用n,hh干近、远端横径中点连线代表每个踢骨千纵轴线、所以,在临床实践当中需保证测量角度与实际角度偏差不大的情 况下选择一个较准确的测定方法。   

   2.1.2跄内收角(止位片)拇外翻患者当中常并发第2踌骨内收的情况,它反映了中足踌骨I司的临近关系,正常值为簇150,轻度为160-190,中度 为200}250,重度为)25。当纠正拇外翻时,要同时测量该角度并予以纠正0Ferrari等I}a报道踌内收角为第2iii骨中轴与中间楔骨中轴所 成夹角,止常时50_170,大于20。视为病态,井研究发现55%的坏甘内收患者伴有拇外翻畸形,踌内收>240者均伴随异常的拇外翻角 (>150)0这与Coughlin等19的观点不同,他认为1}}内收角应按如下方-式测量:作线段AB,-}点为第1踢楔关节最内侧与距舟关节 最内侧连线的中点,B点为第5,};散关节最外侧和跟散关节最外侧连线的中点,再作外侧楔肾纵向平分线,使之与AB交于c:点,再通过C点作第2坏骨的纵 轴线,则两条线在C点处的夹角日{J是踢内收角。   

   2.1.3关节面固定角钧r位片)①近端关竹而固定角。指第L坏骨纵轴与远端关节面的垂线间的夹角,可评估第1跄骨头关节面横向偏移的程度,正常 时<<100气Sammarco等20〕认为该角度的改变是一部分患者拇外翻畸形的主要原因,不矫正该角度则拇外翻不能充分矫正。该角度异常 增大可能需要iii骨远端截骨术来纠正②远端关节面固定角才旨第L近节趾骨纵轴与其近端关节面垂线间的夹角,正常人一般<7.5。此角的异常可能需 要做趾骨截骨矫正。若术前米评估该角度,目_术后米得到纠正则会引起拇外翻的外翻畸形矫正过任.易导致拇内翻。   

   2.1.4踌/趾问角(正位片)①坏问角。根据文献报道,踌问角「尤其第L_?.卜5等跄间角)小仅直接反映了足部踌间润关系,而且通过负重与非负重状态 下的对比,间接地反映了y部的缓冲弹性功能二山此为解释拇外翻是否存在足底松弛等病理改变提洪依据二如第1-2跻问角常小于120,若明显增大则出现跄骨 头内收或踢骨内刻畸形,需截去多余的第1骨内侧来改春z_端,Y}骨关节面的外侧移位张建中等阵发现负重位卜第1-2,}问夹角的大小反映1拇外翻畸形的 严重程度并建议作为术前指导手术方案的最佳标准之一、第卜5踌间角异常增大可间接反映前足变宽,足横弓塌陷周承涛等zi’认为拇外翻患者的第1-5,i间 角均较正常人增大。②拇趾间外翻角此角异常增大时能反映远节趾h基底和近节}'il骨的异常,它指拇趾远、近节趾骨中轴线夹角一般<100,当超过 此角度时,使得拇外翻表现的外翻畸形比实际的更严重,所以在矫正时没有评估此角度则会引起外翻矫杠过正。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