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医疗器械分类
百科
品牌
数据库
专属代理VIP渠道
*产品名称:
我想了解:
(可多选)
  • 代理/零售价
  • 详细合作政策
  • 产品详细资料
  • 希望得到样品
*我的渠道:
(可多选)
  • 医院临床
  • 第三终端
  • 连锁药店
  • 卫生院
  • 社区门诊
  • 美容院
  • 养生馆/中医馆
  • 电商/直播
  • 其他零售
您的称呼:
*手机号码:
医疗设备业反垄断在即 内企有望触底反弹
发布日期:2014-10-21 | 浏览次数:
日前,商务部反垄断局副局长郑文带队赴上海就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有消息称,中国反垄断的下一个目标或是医疗器械行业。

  外资医疗器械垄断国内医疗设备市场,且价格高昂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判定外资企业涉嫌价格垄断尚缺乏相关证据,但在这一风口浪尖的敏感时期,国内医疗设备企业有望把握机遇,触底反弹。

  价格因素成反垄断焦点

  据商务部网站披露,日前商务部反垄断局前往上海调研,其中涉及到医疗器械行业,“将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半导体、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带队调研的商务部反垄断局副局长郑文被视作中国反垄断执法的行家。因而,此次调研被各界认为是医疗设备行业反垄断的序幕。

  一直以来,外资医疗设备虽然价格高昂,但仍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让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倍感压力。据悉,目前国内大型医疗设备的市场主要由 被称之为“GPS”的三家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所占领,分别为通用(GE )、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三家跨国企业占据着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70%份额,而国产设备的比例不足10%。而在部分领 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可达100%。

  “在操纵产品价格上,外资产品在很多领域应该说都有垄断嫌疑,汽车是一例,医疗器械等领域也不例外。”资深医疗行业咨询师刘宇刚告诉《中国联合 商报》记者,“举例而言,国内医疗影像产品报价300万元人民币,外资产品价格就要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螺旋CT产品如果在国际市场报价150万美 元,那么在国内市场报价往往就要200万~250万美元。外资企业利用市场主导地位,剥夺了购买者的选择权,这是垄断的一个特征。”

  此外,进口医疗器械销售领域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也是推高价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SA)是目前医院采购的一种高端设备。一位从事该设备有关行业的人士表示,目前通用、西门子、飞利浦三大巨头控制着国 内DSA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据他了解,一款三大厂商生产的DSA国内到岸价70多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不到500万元),这一价格和国际市场相去无几,但 是最终卖给终端医院,售价超过1200万元人民币,主要是中间的经销环节抬高了价格。“这些设备的利润率有的高达50%-60%,其中回扣可能占到 20%。”

  中国医药(600056,股吧) 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会长、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机构董事长柏煜认为,外资医疗器械价格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流通环节太多,层层加价,层层纳税;第 二,医院盲目攀比,越高端的产品越受欢迎,过度强调先进性;第三,器械采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太多,成了灰色交易的温床,大幅推高了产品价格。

  国内企业谋求发展机遇

  不久前,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公司,还来回推了一下该公司生产的X光机,称赞该设备“像小推车一样 轻巧灵便”。习近平在参观中表示,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虽然在市场上唯外资独大,但国产医疗器械正在悄然崛起。鱼跃医疗(002223,股吧)副总经理陈坚表示,在X光机等一些产品上,外资医疗品牌价格高峰时曾经是国内产品价格的1~1.5倍,但是随着国内厂商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升,外资品牌价格也开始大幅下降,“关键是你能不能生产替代性产品。”

  “国内企业经过这些年的追赶,在一些领域已经能逐步生产和外资竞争的中端产品。”陈坚认为,“可能比起反垄断,国家更应该制定鼓励政策推动大医院采购国产产品。韩国的医疗器械这些年在国际市场发展速度快,就得益于国内产业政策推动,而韩国大医院也乐于采购国产货。”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 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年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分析报告指出,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 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8.5倍。估算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比 上一年度增长24.7%。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但国内企业规模小,市场分散。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 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

  令业界欣慰的是,随着资本的介入以及政策的鼓励,医疗设备产业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大中华区投资及并购部门主管施永辉认为,国家对外资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的整顿,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规范有很大好处。

  中银国际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锐向记者介绍,从美敦力等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路径来看,不断做大做强主要就是走重组并购的路线。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也在复制外资巨头的成长路线。“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器械可以与互联网结合,做一些小型监护设备、健康大数据的开发等,前景都很广阔。”他表示。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我国就有很多医疗器械的并购案例,从兼并后的融合来看,大多都非常顺利就能整合,因为该行业每个细分领域各有特点并且大多并不互相干扰,快速整合使得企业收入及利润得到快速增长。例如新华医疗(600587,股吧),近几年来内生增长维持在20%~30%,不断的并购提供业绩增量,实现了业绩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可见,近年来涌动的并购浪潮将成为行业规范、企业不断做大的推动力。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