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证书编号:(苏)-经营性-2020-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B2-20150023 Copyright ©南京瑞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2025 qxw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支持:北京易欧阳光律师事务所
目前基层医疗器械监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破除这一困局?
监管力量不足、缺专业人才
现在,基层医疗器械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普遍缺乏专业人才。相比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更耗时耗力,它涉及领域太广,往往为了搞清楚某种型号的产品技术参数、原理、功能、性能、质量标准等专业知识,监管人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补课。
据了解,当前,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缺口非常大,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共有医疗器械流通企业17万多家、生产厂家接近1.6万。而基层监管人员,却只有药品监管人员的七分之一。而且,大多数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由药品监管人员兼职。在这些人员中,有的只是经过省、市局短期的医疗器械监管业务培训,并没有经过院校系统的学习,对医疗器械监管的研究也不深入,只停留在简单的面上监管,对深层次的医疗器械监管知识并不熟悉。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目前已有47大类、3000多种产品,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器械的监管力量却显得异常薄弱,很难担负起越来越艰巨的监管任务。目前在基层局,从事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法学、药学、文秘等专业,或是军转干部,很少有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人员。有的虽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和经验,但要全面履行医疗器械监管职能还有一定困难。
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监管工作需要
目前基层医疗器械监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是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分类和性能复杂,专业技术性强,监管范围点多面广,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则是医疗器械专业和法规业务知识培训频次较少、范围较窄,基层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监管能力有限,满足不了监管实际需要。监管人才匮乏直接导致监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一是基层局对医疗器械的监管往往局限于泛泛的检查,侧重于采购票据、验收记录等方面,对医疗器械生产、使用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分析和检查不够深入,不能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无法真正防控质量安全风险;二是被动应付工作。面对量大面广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监管人员疲于应付,只求数量,难求质量,甚至有些工作没能实际开展,只得填写一些报表以应付;三是监管工作容易出现失误。如由于分类标准掌握不准,一些器械的原理把握不清,使得执法工作出现失误。
对建立专业监管队伍重视不够
大多数地方食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的重视程度不高,将药品作为主要监管领域,认为医疗器械只是附属于药品的。甚至在一些地方把医疗器械监管分散(生产与流通分开)放在药品监管科室,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医疗器械监管科。特别是在医疗器械产业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监管都不够重视。另外,药监系统成立之初多是由医药管理局与市卫生局的药政科合并而成,人员清一色的药学或者医学专业。后期通过公务员招录的人员也都要求是药学及相近专业,只有少量的法律专业人员。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