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证书编号:(苏)-经营性-2020-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B2-20150023 Copyright ©南京瑞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2025 qxw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支持:北京易欧阳光律师事务所
4,冠心病:73例肺移杭患者中,术前合并冠心病2例,其中I例患者曾行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肺移植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心肌梗死.
三、与心血管并发症相关的死亡 术后早期(30c1内)死亡日例,病死率为15.1%(11/73),其中与心[l(1I_管并发症直接相关的死亡5例(6.8%,5/73),死因包括肺栓塞2例,心室3例.
讨论
肺移植术后早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研究显T,肺移植术后48一72h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0%一40%-本研究术后早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7.4%,与之相仿.「心肺手术后早期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Dizon等’认为其与手术应激、局部异常兴奋灶发放冲动、水肿及神经体液机制激活有关,术后心房的电和结构重构使新发心房颤动得以维持,术前增大的左心房为心房颤动折返环提供了空间,有利于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本研究对比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的一般资料显示,仅术前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增大的左心房为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1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的肺基础疾病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术前和术后均为心房颤动,长期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和右心增大,考虑心房颤动原发灶位于右房肺移植术后持续心房颤动可引起心排量减低,严重时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另外,由于心房无机械收缩和血流癖滞,易形成心房血栓,脱落时可发生血栓栓塞因此,术前应对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给予胺碘酮、日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有效降低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或将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从而改善预后心房扑动的发生多与围绕解剖障碍的房内折返有关在肺移植术中,将供体与受体左心房吻合时的左房切口导致了电传导的中断,吻合口处形成房内折返,导致心房扑动的发生"目前认为,肺移植术后的心房扑动多为自限性,一般临床症状轻,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有效,无需电复律或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然而,本研究中1例持续性心房扑动予药物及电复律治疗后均无效,提不移植物失功能的可能性大,患者预后差-肺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并不多见"7,尤其对于术前无心功能不全者」急性左心衰竭是术后早期死亡的潜在原因.肺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考虑与患者术前长期右心功能不全有关.长期右心室容量负荷较重、右心室增大和室间隔左偏会导致左心室功能下降、双肺移植术后,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右心室后负荷降低,室间隔回移,短时间内大量循环血量进人左心室,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迅速增加.在深度镇静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情况下,左心室暂可耐受此容量负荷的增加;当拟脱离呼吸机,镇静药物逐步减量,左心室不能适应新的血液动力学,即可发生左心衰竭〔7〕本研究的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尽管术后常规予强心及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治疗,并且采用了呼吸辅助支持和镇静药物,但在试脱离呼吸机时仍发生心力衰竭,予呼气末正压通气及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治疗后成功纠正心力衰竭.
目前建议术后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可适当延长术后体外膜肺氧合的维持时间〔xl,使左心室完全适应新的血液动力学状况.心功能恶化的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长期以来,冠心病被认为是肺移植术的禁忌证.国际肺移植记录表明,5%的术后病死率与心肌梗死有关〔"1.本研究的73例受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这与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严格筛查有关.最新研究显示,接受肺移植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短期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时间、原发性移植物失功能的发生率、术后3年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目前认为,术前合并轻至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不应排除在肺移植的适应证之外,术前对冠心病高危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妥当的,()肺移植术后由于高凝状态、凝血纤溶系统紊乱、急慢性排斥反应、病毒和真菌感染、肺缺血再灌注及长期卧床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易发生血栓性事件,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目前学者对肺移植术后血栓性事件发生率的报道各不相同Garcia-Salcedo等"统计,肺移植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78%肺栓塞起病急,临床表现各异,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阻塞肺段数,致死率高,故患者术后突发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或病情突然恶化时需首先考虑肺栓塞,行肺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较小血栓临床无严重表现者,可予保守观察治疗;对于较大血栓合并明显症状者,需立即予镇静、吸氧、抗休克、溶栓、抗凝及手术切开取栓等综合治疗.
随着肺移植数量的增多,对移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认识将不断加深二通过早期预防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可明显改善肺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