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疗器械网! 医疗器械分类
百科
品牌
数据库
医疗器械出台限价规定
发布日期:2010-04-19 | 浏览次数:


  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消耗材料的价格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医疗器材进行转手加价以进口器材最为严重。在抽查的6类35种进口高值器材中,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与前些年相比,随着社会各界对药价的高度关注,药价居高不下的瓶颈已开始松动。然而大型设备检查费居高不下,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器械检查费用已成为病人的第二大负担,紧随药费之后。为此,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上述《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以图尽快扭转这医疗器械检查费用居高不下的状况。事隔才不过几月,国家发改委又将整治目标锁定在医疗器械的价格上。日前,国家发改委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价格协会等单位发出《关于加强医疗器械价格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公告》),准备从流通环节上,对一次性医疗耗材、植(介)入型医疗器械等,限定加价比率。
  其实,针对医疗器械市场的混乱状况,国家也曾采取过一些控制措施。2003年,发改委明确提出限价要求,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应措施,但收效不明显。2004年,全国八省市开始试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37.60%,人工关节降价24.26%,心脏起搏器降价15.21%。但此类产品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的情况依然未根本改变。

  有植入物材料经销商这样道出了个中的一些秘密:“生产商一般会以公开报价的约35-40%的价格卖给经销商,而经销商通常会以总价的50%往上加价,而医院则会在得到价格的基础上,加价5%后卖给患者。” 以一个国产植入器械为例,其市场公开价为9000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中,生产商以3600元出手,经销商再以8100元卖给医院,医院则加5%后,卖到患都身上就成了9450元。也就是说一个经销商以3600元拿到货后,到患者手中时已成了9450元。在流通过程中,这种医疗器械就莫名其妙地“增值”了5850元。更有甚者,有业内资深人士介绍说,一种骨科植入耗材的出厂价仅为3000人民币,但到了医院的价格就成了16000元,翻了5位还多。类似这此问题在业内已绝非个别现象了。
  医疗器械,特别是人体植入物价格的虚高,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吸引了大量中间商介入其中。只不过有关部门,还未想出个切实的控制措施,或者讲管理办法的出台,时间未到。在刚刚闭“两会”上,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众多代表就“看病贵、看病难”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公告》在此次时段出台,不可不谓“大好时机”。
  《公告》全文不过1000字,提出了六大措施:包括建立医疗器械价格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医疗器械市场价格信息;对部分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综合差价率进行适当控制;降低医疗机构销售医疗器械实际加价率;对医疗器械出厂价格或口岸价格进行必要的控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意见稿》拟制定的针对的一次性低值医用耗材,从出厂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40%。植(介)入型医疗器械,单位含税出厂(口岸)价格在5000元人民币以下的,其出厂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25%;单位含税出厂(口岸)价格5000元以上的,从出厂(口岸)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20%。
    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征求意见稿》规定,单独向患者收费的医用耗材,单位实际进价在500元以下的,医院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10%;单位实际进价在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5%;单位实际进价在5000元及以上的,加价额最高不得超过250元。
  另外,有关部门还将加强对医疗器械实际出厂或口岸价格的跟踪调查,如果纳入价格监测范围的有关医疗器械在一年内实际出厂或口岸价格累计上涨超过20%的,没有正当理由的将对其采取最高限价措施。

  长期以来,医疗器械不在国家定价范畴内,医疗器械价格基本是靠市场调节,由买卖双方协商定价,随意性很大。分析上述六大措施,我们不难发现,管理部门希望对医疗器械价格实施系统管理,基本思路是通过行政监督和限价来降低过高的价格。价格管理部门想征求的意见无非是商家和医院的意见。而实际上这两都的意见肯定是相左的,商家希望赚得越多越好,而医院则希望进来的产品价格越低越好,这样在卖给患时也能稍带着多赚点。

  如果一定要征求这两者间的意见,是否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呢,谁都有难处,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商家没有利润空间不会做,而医院更没有理由去做赔本并还有风险的植入手术。

  管制与市场现状

  国内医疗器械的销售渠道有两种,一种是厂家直销到医院,另外是通过代理商进入医院。定价权基本掌握在厂家或代理商手中,而医院可以按比例加成。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植入或介入物医疗市场方面,国产品总体的水平还有限,大多是进口产品。

  如果一个独家代理商一口咬住价格,谁也了解不到进货时的真实价格。而生产同类、同标准医疗器械的厂家看到进口医疗器械尚未形成真正的竞争市场,并达成默契,组成高额“联盟”。另一方面,患者又需要这样的品种,在这样的市场供求况状下,价格监管将怎么进行呢?后退十年,当年国外的CT等高端产品为什么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仍是一“舍我其谁”道理。后来因以东软为代表的国产CT的崛起,最终才将价格限下去。那么此次的限价动机会出现一个怎样的争议呢,只能由市场来说话。

  医疗器械行业产品多达3万多种,所用材料不一样,生产方式也不同,因而价格相差很大。北京万东的营销总监刘海辰认为:“目前在行业中的确有暴利存在,但也有很多厂家在亏损。国家制定价格政策,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大量仔细调研,使价格最终的制定回归到产品价值上,而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idxdy0003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