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讨论 (1)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损伤机制冠状突相对于尺骨整体向内侧偏斜,其前内侧面自尺骨近端}句内侧突出,这一解剖学特性决定了冠状突前内侧面更容易受到暴力作用。笔者认为肘关节在冠状面可分为侥中尺份柱,其中挠侧柱由脑骨小头、挠骨头和挠侧副韧带复合体组成,尺侧柱为滑车内侧半、尺侧副韧带和冠状突前内侧面,中柱为滑车挠侧半和冠状突前外侧面,即包含冠状突的上尺挠切迹部分。 肘关节在冠状面上的内外翻可考虑为三柱间的支点、牵张侧和压缩侧二者间位置变化,实际损伤发生时可同时伴有肘关节旋转暴力。内外翻暴力作用时以中柱为支点可伴有一侧压缩骨折和另一侧牵张导致的韧带撕裂或撕脱性骨折,但以内外侧柱为支点时,因内外侧骨质或韧带的坚强度不同,以及暴力大小和作用方向的变化,可表现为内外侧双柱同时损伤或单侧柱损伤。在矢状面上冠状突前内侧面为肘关节的前半部分,其骨折发生机制包含有肘关节后内侧旋转暴力作用,伴有挠侧副韧带损伤被定义为肘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2"。 本组中3例前内侧面骨折行内固定后内翻应力作用下未见明显外侧间隙张开,因此笔者认为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可不伴有挠侧副韧带损伤,但本组病例数量有限并且未进行探查,因此确定性结论有待于大宗病例的总结和实验研究。 (2)手术要点 <1>切口和人路选择尺骨冠状突骨折手术治疗多采用2种人路:肘关节前方入路和肘关节内侧人路、其中前方人路周围神经和Illl.管走行较集中,术中过度的牵拉将造成神经血管损伤,鱼然在冠状突正前侧骨折手术操作中较为直接便利,但不利于对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进行操作,而日探查修复内侧副韧带前束较困难;传统的内侧人路遵循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肌肉间隙人路原则,但需要脸骨内上器截骨,而巨必须增加脆骨内上骸固定物笔者采用肘关节前内侧人路,显示其具有直捷便利的特点,可对冠状突前内侧和尖部骨块同时良好暴露,同时丁探查尺侧副韧带前束,在控制向远端分离程度的情况下可避免损伤肌肉神经支配支等并发症发生。 <2>前臂屈肌群神经支配支的保护正中神经下行至前臂后,在脆骨内、外上器连线以下开始到穿旋前圆肌前从其尺侧自上而下分出4个束支,分别分布到旋前圆肌胧骨头近侧段、指浅屈肌下部、掌长用以挠侧腕屈肌,其中掌长肌单一束支支配出现率为96.7%,肌支人肌门处距内外[散连线中点(56.44士5.05)mm,指浅屈肌4支束支支配出现率为900}05-:掌长肌属于单一支型肌支分布,所以一经{L}现损伤必然引起其所支配的肌肉全部瘫痪,致使全肌功能丧失,因此自挠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两肌之间人路时应避免过多向远侧进行分离以免损伤正中神经的掌长肌支配支一笔者术中采用此人路时一均限制切口向远端延长距离,尽力避免暴露或损伤正中神经分支,术后随访未发现患侧手部握力相对健侧的差异。 <3>内固定方式选择Doornherg等6采用肘关节内侧切日人路,逆损伤暴力方向的专用接骨板对冠状突前内面骨折块予以阻挡固定,骨块本身无螺钉衔接或螺钉贯穿折面固定,其优点体现在完全的神经机肉间隙入路,尺侧副韧带可清楚暴露并提供足够的修复操作空间,但其固定方式决定其内固定牢固程度较低。笔者采用"T"形微型接骨板进行固定,接骨板本身具有阻挡作用,同时螺钉贯穿N.折断面,固定牢固可靠,术中模拟损伤机制暴力作用下均未见骨折块再移位。 <4>挠侧副韧带损伤判定和处理挠侧副韧带损伤时可表现为外侧压痛、肿胀,影像学可出现内翻应力下挠侧间隙增宽,未行MRI检查或切开探查情况下可据此判定是否伴有挠侧副韧带损伤〕笔者认为肘内翻未见挠侧间隙明显增宽时可单纯予以冠状突前内侧面固定,术后可行石膏托辅助固定2周,为关节囊等软组织修复提供稳定环境而判定为挠侧副韧带损伤的3例术后石膏辅助固定延长至4周,提供足够的韧带愈合时间,术后随访末见肘关节不稳定出现。 <5>并发症的防治尺神经自脑骨内上,赚下尺神经沟向远端走行,在尺侧腕屈肌键弓深部走行于尺侧腕屈肌胧骨头和尺骨头之间,贴于冠状突内下方走行。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移位极有可能激惹尺神经,因此应对骨块解u}l复位并避免术中暴力操作以避免尺神经激惹。 冠状突前内面骨折,尤其在骨折块包含高纵结节时其复位和有效固定对于肘关节功能恢复非常重要,采用肘前内侧切口人路在控制向远端分离程度情况下可安全直捷暴露冠状突前内侧骨折块并予以复位和固定前内侧面骨折伴或不伴有挠侧副韧带的撕裂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冠状突前内侧向骨折固定并术后辅助石膏固定进行处理,是否应行外侧副韧带一期探查固定有待于大宗病例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李中连,沈海琦,刘燚. 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体会[J].中国骨伤,2009,(05):359-360.doi:10.3969/j.issn.1003-0034.2009.05.022. O'Driscoll SW,Jupiter JB,Cohen MS. Difficult elbow fractures:pearls and pitfalls[J].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2003.113-134. An KN,Morrey BF. Biomechanics of the elbow.In:Morrey BF.The Elbow and Its Disorders[M].Philadelphia,PA,USA,1985.43-61. Doornberg JN,de Jong IM,Lindenhovius AL. The anteromedial facet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J].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07,(05):667-670.doi:10.1016/j.jse.2007.03.013. 王政,高振平,夏长丽. 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研究,2009,(06):455-457. Doornberg JN,Ring DC. Fracture of the anteromedial facet of the coronoid process[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2006,(10):221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