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证书编号:(苏)-经营性-2020-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B2-20150023 Copyright ©南京瑞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2025 qxw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支持:北京易欧阳光律师事务所
有植入物材料经销商这样道出了个中的一些秘密:“生产商一般会以公开报价的约35-40%的价格卖给经销商,而经销商通常会以总价的50%往上加价,而医院则会在得到价格的基础上,加价5%后卖给患者。” 以一个国产植入器械为例,其市场公开价为9000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中,生产商以3600元出手,经销商再以8100元卖给医院,医院则加5%后,卖到患都身上就成了9450元。也就是说一个经销商以3600元拿到货后,到患者手中时已成了9450元。在流通过程中,这种医疗器械就莫名其妙地“增值”了5850元。更有甚者,有业内资深人士介绍说,一种骨科植入耗材的出厂价仅为3000人民币,但到了医院的价格就成了16000元,翻了5位还多。类似这此问题在业内已绝非个别现象了。
医疗器械,特别是人体植入物价格的虚高,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吸引了大量中间商介入其中。只不过有关部门,还未想出个切实的控制措施,或者讲管理办法的出台,时间未到。在刚刚闭“两会”上,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众多代表就“看病贵、看病难”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公告》在此次时段出台,不可不谓“大好时机”。
发改委为何限价
长久以来,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看病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需要医疗的地区不得医疗,医疗条件方便的地区,资源过于集中,并造成浪费。
与前些年相比,随着社会各界对药价的高度关注,药价居高不下的瓶颈已开始松动。然而大型设备检查费居高不下,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器械检查费用已成为病人的第二大负担,紧随药费之后。为此,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上述《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以图尽快扭转这医疗器械检查费用居高不下的状况。事隔才不过几月,国家发改委又将整治目标锁定在医疗器械的价格上。日前,国家发改委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价格协会等单位发出《关于加强医疗器械价格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公告》),准备从流通环节上,对一次性医疗耗材、植(介)入型医疗器械等,限定加价比率。
其实,针对医疗器械市场的混乱状况,国家也曾采取过一些控制措施。2003年,发改委明确提出限价要求,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应措施,但收效不明显。2004年,全国八省市开始试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37.60%,人工关节降价24.26%,心脏起搏器降价15.21%。但此类产品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的情况依然未根本改变。
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消耗材料的价格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医疗器材进行转手加价以进口器材最为严重。在抽查的6类35种进口高值器材中,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idxdy0003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